佛教戒律學總整理:包括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相關的受戒儀軌、戒本、戒學相關書籍資料,Word doc 文檔、pdf電子書。《以戒為師》弘律沙門 釋大寬法師 整理。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釋大寬法師: 佛網 Buddhanet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寶篋印陀羅尼的種子字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article?mid=3653
寶篋印陀羅尼的種子字?
大寬師父,若要觀修「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那咒輪中心的種子字是那一字呢?
那{網路資源分享}內有吧?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的種子字,因為經文中沒有提到觀修法,所以根據大藏經圖像部記載,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1.用釋迦佛的種子字,金色的拔字。
2.用大日如來的種子字,白色的梵字。
3.用金色的部隆字。
4.用金色的吽字。
如果是我的話,應該會用{金色的部隆}吧! 因為這個字本身就是釋迦如來的化身舍利!
牟尼佛法流通網}}網路資源分享}}
http://www.muni-buddha.com.tw/p7.asp
悉曇梵文種子字金色普隆字
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利益、好處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article?mid=3949
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利益、好處?
請問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利益,好處??
佛子 您好 阿彌陀佛:
六祖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
所謂「激發自己的潛能即是明師現前。」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由此可見,我們的潛能是無量無邊的廣大,不過,每個人的根機不同,像惠能大師這樣的上根利智畢竟是少數,因此,「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這種頓悟法門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反而神秀國師的偈頌:「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說不定更適合大眾的根基!
這種漸修的法門,也就是要從「戒定慧」下手,從「六度波羅蜜」下手, 從「三十七道品」下手...。這包括了許許多多的法門,不過,在這許許多多的法門之中,我要特別推崇--「忍辱波羅蜜」。這個「忍辱波羅蜜」只要修得好,那就不得了!
所謂的「忍辱少罪多福」能夠忍辱就沒有敵人,而且能感動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這一點,在金剛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如果不知道金剛經的空性如何去修,很簡單,修忍辱就是在修空性了!當人家拿刀子割你的肉,您不但不恨對方,而且還發願要第一個度化對方,這個忍辱的心境,就達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了。所以,中國傳統禪宗的師父,有的要激發徒弟的潛能,那都是用籐條或棍棒的!為什麼呢? 為的就是要「降伏我慢,磨鍊忍辱」呀!
釋大寬 合十
《釋迦牟尼佛傳》-1- 序 說
《釋迦牟尼佛傳》-1- 序 說
作者:星雲大師
《第一章 序 說》
我們要想了解一個宗教的內容,以及一個宗教是否為我們人生所需要,則我們一定先要了解一個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們崇拜信奉?以及我們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痛苦?我想:這是我們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課題。
因為我們信仰宗教,不單是暫時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心靈上的安慰,而最高的目的是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所以,當我們信仰宗教的時候,就要首先知道他的教主是否有歷史的可考?人格是否已臻完美之境?自性是否已經清淨?本身是否已經解脫?這些問題,都不容許我們忽視的。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生在紀元前四六四年的四月八日,降誕的地點就是被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古國之一的印度,這是在中外歷史上均有記載的。所以,我們決不可以把佛陀看作是來去無影無蹤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視為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他有出生的時間、地點,更有生養他的父母,他經過了多年茹苦含辛的修行終究完成一位大智大覺的完人!這是中外的學者、宗教家,所一致公認的。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亦在人間。他是我們長夜漫漫的人間慧燈,他是我們苦海茫茫的人間舟航。他的人格已經到達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淨不染,他解脫了世間上一切束縛煩惱,他己經遠離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說法四十餘年,告訴我們求得解脫的方法,指示我們應行的大道。他所留在這人間的佛法,無一不是從他大智覺海中流露出來,無一不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皈投在佛教的懷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宗教來信仰,也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學術來研究。同時,創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更可以作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最高模範。
救世主釋迦牟尼佛是世間上最崇高偉大的聖者,佛教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宗教。佛教流傳至今日,雖然已遍及全球,但遺憾的是宣揚聖教的教徒,都重在玄談,而忽略了佛陀應化在世間上的精神。理論超過現實,都沒有體會到佛陀住世的本懷。唯有發揚佛陀覺人救世的精神,佛教才能更令人有所敬仰,有所效法。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